更新时间:2024-06-28 22:27:2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肝炎会引起皮肤瘙痒吗,它该如何治疗

BY:大叔18岁 2024-06-28 22:27:25 1871 ℃


一、病毒性肝炎皮肤瘙痒治疗方法有哪一些呢

  治疗方法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一)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不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一组1805例急性肝炎患者中911例应用激素治疗,余894例仅用维生素等一般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经18~24个月随访,发现激素治疗组患者病情反复及演变为慢性肝炎者较对照组为多,甲型肝炎病人很少演变为慢性,故如有深度黄疸(肝内胆汗淤积),经其他疗法无效时,仍可考虑用激素治疗,1989我院收治的648例甲型肝中,有12例深度黄疸患者,其中7例应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激素以选用琥珀酰氢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为宜,前者剂量为200~30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7~10天根据肝功能改善情况可逐渐减量,后者剂量为30~40mg/d,以后逐渐减量,5~10mg/d为维持量,总疗程2~3个月;上述患者,经1年随访均告痊愈,病程中未见病情反复。

  (二)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作用。

  1.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酸阿糖腺苷(Ara-AMP),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磷甲酸(foscarnet),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儿茶素(cyanidanol-3),利已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扰素诱导剂——聚胞嘧啶核苷酸(简称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干扰素和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先后使用对消除HBV复制标志较 有效。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肝细胞核内HBcAg使其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通过近几年来作者应用干扰素的经验,选择以下情况的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即

  ①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

  ②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异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平低(<100pg/ml)者;

  ③有明确急性发病史,病情较短者;

  ④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

  ⑤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9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⑥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

  ⑦无HIV感染免疫抑制治疗者;

  ⑧肝组织内含量低者;

  ⑨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二、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体征具体有哪一些呢

  症状体征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常见发热,黄疽,呈急性经过,罕见迁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并复制,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叠感染。

  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疽性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明显,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肿大逐渐消退,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2)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治疗后有的病人可恢复或稳定,有的则不断恶化,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3)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②亚急性重症:发病初期类似肝炎,经2—3周后病情不见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常有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疽,明显的出血倾向腹水,晚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发生昏迷,多于发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黄疸”,“胁痛”,“郁证”,“积骤”等范畴湿热邪毒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急性重症表现为热毒炽盛,慢性迁延者常兼夹气滞血瘀,肝阴亏损及脾虚湿困,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湿热困脾型:证见肮闷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黄,头重身困,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2)肝气郁结型:证见胸胁胀痛胸闷暖气,脘腹胀满,干呕少食,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3)肝阴不足型:证见胁肋隐痛疲乏无力,腹胀食少,大便偏干,头晕心悸,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4)气血双虚型:证见面色少华,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胁下坠胀,大便溏薄,午后多发生重度或轻度水肿嗜睡难眠,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5)瘀血阻滞型:证见肝肿大,质偏硬,胁下隐痛或如针刺,人夜为甚,面色晦暗,鱼际发红,皮肤有蜘蛛病,舌质红或有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涩。

  诊断: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主要藉抗原,抗体测定,肝炎的诊断还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确定,必要时可作肝穿刺病理检查

三、病毒性肝炎的概述以及检查方法有哪一些呢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检查方法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系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脓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 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四、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护理具体有哪一些呢

  预防护理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和使用。

  对与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应在接触后7天内注射),剂量为0.02~0.05ml/kg,肌注,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已在不少国家研制成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986年Provost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对11名志愿者接种,结果10名出现甲型肝炎抗体(甲肝抗体),我国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应用甲肝减毒活疫苗于12名易感者,结果12人均产生甲肝抗体,近期使用后,取得了预防甲型肝炎较好的效果,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纯化HBsAg制成,制品内要求不含Dane颗粒,检不出HBcAg,HBeAg和DNA多聚酶以及其他各种病毒,我国已正式生产,国产乙肝疫苗应用于成年人278例,学龄前儿童1183例及新生儿318例,接种后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267/278),96.6%(1143/1183)及96.2%(306/318),该疫苗对幼儿免疫后保护率在接种后12个月为76.7%,24个月为100%,36个月为86.4%,乙肝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婴儿的保护率可提高至95%以上,乙肝疫苗使用方法:新生儿出生当天,生后1个月与6个月各肌注10~30μg,成人剂量为第一次20~30μg,以后1,3,6月各肌注20~30μg,首次注射1年后加强接种1次,剂量为20~30μg,HBIg用法为新生儿出生2~12小时内肌注高滴度(>1∶100,000)HBIg1ml,以后在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1次,剂量同上。

肝炎会引起皮肤瘙痒吗,它该如何治疗

一、病毒性肝炎的皮肤瘙痒治疗方法有哪一些呢治疗方法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皮炎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这样的皮肤疾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很多的人不认为皮肤瘙痒属于一种疾病,所以在患有皮肤瘙痒的情况之下往往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带来更多的皮肤伤害,小编就来讲述皮炎皮肤瘙痒治疗方法有什么。皮肤瘙痒是指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瘙

皮炎是皮肤瘙痒的病因吗

皮肤瘙痒疾病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皮肤特别的不舒服,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皮肤瘙痒疾病的出现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问题,因此对于皮肤瘙痒疾病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找到疾的病发原因,那么皮肤瘙痒疾病的主要病因究竟都是哪些呢!引起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这些:1、有的人瘙痒严重但根本你找不到具体原因,尤其是

Hash:c53f6644844de3a946d2bdbe533eab84ebcbddbf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