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07:38:29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低血糖高血压的区别

BY:大叔18岁 2024-07-17 07:38:29 939 ℃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造成气不载而引起的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阴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那么,低血糖高血压有什么区别?

血糖老人的饮食原则

1、晕素兼吃

日常饮食中,患有低血糖的老年人千万不要有偏食的毛病,这样的会让你的血糖一直处于“低谷”状态。最好是保证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造血原料食物

很多老年人在血糖低的同时还伴有红细胞过低等情况,同时还有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这个时候老年人在面对血糖低吃什么好的问题时,应该尽量的多选择一些富含蛋白质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食物,这些食物都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原料”。

比如猪肝蛋黄瘦肉、斗奶、鱼、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果等,这些食物都是我们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

3、调味品

大部分存在有低血糖的人群都伴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就不能补充充足的营养,从而导致低血糖难以恢复。因此这个时候应该适当的食用一些具有刺激食欲功效的食物以及各种调味品,比如像姜、酱油、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高钠食物

血糖低吃什么好?专家指出这类人群还应该多吃一些高、高胆固醇的食物。氯化钠(即食)每日需摄足 12~15 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物适量常吃,这些食物都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并且还能使血压上升。

低血糖高血压的区别

低血糖和高血压,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他们之间不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该积极的寻找原因,低 糖常见于糖尿病的早期,或者一些胰岛素瘤等等,还有找不到原因的就属于特发性低血糖症。低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低于正常高血压指动脉压高于正常(包括收缩压舒张压任何一项)。

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部分症状不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的,而是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头晕头痛是高血压最多见的脑部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沉闷不适感,经常头晕可妨碍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甚。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也是引起头晕的原因之一。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总之,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尽早检查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以及预防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应该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诊断治疗高血压对维护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低血糖的危害有时更甚于高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两方面都有,既容易发生昏迷危及生命,也会对人体器官产生损害。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

(1)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2)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心 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

(4)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低血糖的危害虽然较大,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加强日常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日常饮食、运动等,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外出时做好防范措施,如随身携带病情卡及糖果、点心等,以备应急之需。

低血糖常见的几种症状

1、胰岛素瘤胰岛素瘤可产生过多的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几乎所有的胰岛素瘤都位于胰腺内,肿瘤均匀的分布在胰头、胰体、胰尾部,肿瘤一般很小,位置又很隐蔽,不易找到。大多数的胰岛素瘤是良性,但也会发生恶变。患者起病很慢,经常是发病很多年也没有察觉。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性低血糖,大多见于清晨早餐前,少数也可见于午饭、晚饭前。饥饿、劳累、精神刺激、饮酒、月经来潮发热等均可诱发低血糖症,病情由轻渐渐变重,发作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从一年发作一、两次渐渐增加至一天几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食用糖以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最好的治疗办法是将肿瘤切除。

2、肝病性低血糖:肝脏是存储、转运和调节糖的主要器官,就像人体的“糖库”一样,当葡萄糖多的时候肝脏就将其储存起来,不足的时候再将库存拿出来使用。如果肝细胞大面积损伤、功能不足,就会引起低血糖。肝脏疾病引起低血糖有急有慢,多见于空腹、饥饿、运动时,肝病好转后低血糖症也自然减轻或消失。

3、早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反应性地引起低血糖,低血糖症状一般在进食3~5个小时以后出现,患者的空腹血糖值略高或是正常值的高限,很难被患者发觉,必须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

4、功能性低血糖:功能性低血糖的患者在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可能是糖代谢调节不够稳定的缘故。患者以中年女性多见,病情与情绪不稳定、精神受刺激、焦虑有很大关系。 低血糖症状多在早餐后2~4个小时出现,而午餐晚餐后很少会出现,每次发作持续15~20分钟后自行缓解,病情也不会继续发展,食用糖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种低血糖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一定要排除其他原因以后才能认定是功能性低血糖。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四: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医生,对那些出现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五: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相反,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 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谨慎。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

血糖高血压低咋办

血糖高的症状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这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排入尿中的糖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都会增多,由此可见,多尿是高血糖症状的表现之一。血糖高血压低咋办高血糖应尽量避免吃甜食或含糖过高的饮料。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

​血糖高血压低咋办

饮食疗法可以提高低血压高血压群体的身体素质,改善高血压群体的心血管功能,并且增加心肌收缩的能力。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番茄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血压低的人食用,可使血压更为低下。

血糖低血压高怎么办

饮食疗法可以提高低血压高血压群体的身体素质,改善高血压群体的心血管功能,并且增加心肌收缩的能力。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疾病也同样可以导致低血糖,我们将其称之为“非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因此,临床上遇到血糖波动较大、对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低血糖难以纠正的糖尿病人,应当注意排除上述内分泌疾病。血糖低血压高怎么办1)荤素搭配。

Hash:a9024528fe732377fe49d41007758ce746c8178a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