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20:23:4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消化不良好治吗

BY:大叔18岁 2024-07-17 20:23:47 1474 ℃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那么消化不良好治吗?缓解消化不良的运动有哪些?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缓解消化不良的运动有哪些

1、向前抱腿

双脚合拢,站立在地面上,上半身尽量向前弯曲,双手向下伸放在小腿上或抱住小腿,保持10-15秒。这个动作可让内脏进行大幅度的“翻转”,相当于对消化器官进行一次“按摩”,可调理消化不良、反酸嗳气等功能性症状。

2、弯腰三次

每天饭后缓慢90度弯腰3次,每次1-2分钟,能使胃部前倾,让食物进入胃窦,促进排空,加速消化。需要提醒的是,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3、边散步边揉肚子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饭后散步20-30分钟,边散步边揉肚子,能促进胃肠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

揉肚子时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两手掌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圈,正反方向交替进行,以肚皮发红有热感为宜。揉肚子时力度要适中,尽量穿着棉质无扣的上衣,以免纽扣阻碍按摩或产生静电

4、快步走

便秘是非常普遍的消化道问题,有规律地有氧锻炼是缓解便秘的“特效药”,如中等强度的快步走、骑车、游泳慢跑等。

消化不良好治吗

对于消化不良能不能根治的问题,相信每个患者都比较关心,其实大家不用太过担心,只要积极进行治疗,早发现,不拖延,该病是可以根治的。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

1.大麦及大麦芽

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糖酶、尿囊素、蛋白质分解酶、脂肪矿物质等。大麦中的尿囊素可促进胃肠道溃疡的愈合。

2.苹果

苹果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所含果胶可吸收毒素。对单纯性的轻度腹泻,单吃苹果可止泻。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

3.西红柿

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甲酸,可保护维生素C,使之在加工烹饪过程不被破坏,增加维生素的利用率。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番茄素还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可治疗口角炎

4.橘皮

橘皮对消化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其中含有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

消化不良好诊断吗

消化不良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情况下,我们眼里的消化不良,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在临床上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一项调查显示,这个疾病的患病率高达20%~40%,年发病率在1%以上,占消化门诊的50%左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消化不良的病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时常有消化不良的某些症状。

“上腹部饱胀、吃一点东西就饱、胃部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医生说。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出现了上面的一个或者几个症状,就可以确诊为消化不良了。

“有些人平时胃肠道没有任何问题,这次饭吃的太多了,超过了胃容纳量的一倍、甚至几倍,恶心、呕吐的症状也许不会出现,上腹部饱胀感肯定会有。”医生说,“但是,难道凭借一次的症状,我们就能说这个人患上消化不良了吗?”

就临床诊断来说,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这些不适症状如果只出现了一两天、三两次,这也许只是吃饭过饱,或者饮食不卫生造成的,与消化不良关系不大。

但是,如果患者的症状是经常性的,在一年、半年,甚至一月的时间里,断断续续、时不时的出现,患者这个时候就需要到医院胃镜,看看胃里面是不是有炎症、溃疡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了。

为什么消化不良的患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呢?李修岭教授指出,有许多原因,比如睡眠不好、情绪紧张烟酒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 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某些不明的原因,都会引发这个疾病。

大多数消化不良都与胃动力不足有关,所以有些广告上说:消化不良,解决胃动力是关键,也并非一点儿道理也没有。但是,有些消化不良除了胃动力的问题,还与情绪不好、烟酒刺激有关。像这样的情况,如果患者只服用胃动力药,很难把消化不良彻底治愈。

“情绪问题造成的消化不良,患者应该用些调节神经、抗抑郁的药物;胃部有烧灼感,要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医生说。

此外,消化不良的病人与平常人相比,消化功能较差,平时应少吃多餐,低脂饮食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含有不易消化的脂肪的食物,患者不宜多吃。

吃粽子可致消化不良

为什么多吃粽子可致消化不良?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人们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粽子在保存和食用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一定放冰箱保存。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馅,3天内吃完为好。

目前市场上的粽子按其包装和保存的形式大致分3类:新鲜的、冷冻的、真空包装的。

新鲜粽子买回家后最好当天食用,否则要及时放进冰箱保存。

冷冻和真空包装的粽子都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在其标签保质期内即可食用。但要注意将其分类分袋放进冰箱。如果是自己家里包粽子,现煮现吃口味最好,也最安全。但注意冷藏不超过3天,冷冻不超过7天。再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重复冰冻。

粽子一定要加热了再吃,而且粽子要热透再吃。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彻底加热。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还有一点要注意,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则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

粽子不能多吃,引起粽子不好消化。一天只吃半个或一个。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纤维,黏度高、不易消化。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帮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馅的,配薄荷茶、绿茶;咸粽子,如椒盐蛋黄等配乌龙茶,能衬出咸甜口味的特点,更加爽口;肉粽子含油多,如鲜肉、火腿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帮助消化,去油解腻。此外,配一些蔬菜水果和粽子一起吃,更有营养。

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尤其胃肠道疾病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贪多贪凉,最好分小块多次食用。有些商家卖的迷你粽就是不错的选择。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能吃的食物有哪些

草莓:最新研究发现,草莓还有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滋润咽喉的功效。草莓肉甜汁美,又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宜用。

山楂:现代医学证明,山楂含枸橼酸、苹果酸、抗坏血酸、酶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有降血压、促进胃肠消化的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宜用。中医认为,山楂具有很好的健胃、助消化作用,且山楂中含有脂肪分解酶,对减肥有利,可辅治继发性肥胖症。

普洱茶粥:陈年普洱茶12克,大米100克。先将普洱茶块加清水煮取茶汁,然后将茶汁与大米同放粥锅内煮粥。消食除胀。本粥对过食油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尤为适宜。

曲末粥:神曲15克,大米50克。先将神曲捣碎,加水煎取药汁。然后把药汁与大米同放粥锅内煮粥,温热食用。健脾胃,助消化。本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嗳腐吞酸者尤为适宜。

保和粥:山楂、神曲、陈皮各5克,麦芽30克,茯苓、法半夏连翘各10克,大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上述各种药物煎取药汁,然后将药汁与大米放粥锅内煮粥,粥熟后加入少量砂糖调味即可。健脾胃,消食积。本粥对食积停滞、肉积不消、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尤为适宜。

木瓜:一向以美白、低热量着称的木瓜,首次荣登水果榜的榜首。木瓜中的木瓜蛋白酶有很好的美白作用。科学家最新研究还发现,存在于木瓜乳状汁液中的木瓜酵素可帮助人体分解肉类蛋白质。饭后吃少量的木瓜,对预防胃溃疡肠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功效。

橘子橙子橘子橙子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黄素,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橘子一样,芒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也很高,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短时间内不能吃得太多,否则血液中的胡萝卜素浓度过高,就会沉积在皮肤内,使皮肤发黄,引发胡萝卜素血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适量食用。

什么是消化不良腹泻,中医如何治疗消化不良腹泻,幼儿消化不良怎么办呢,预防小儿消化不良

一、什么是消化不良腹泻中医对消化不良、腹泻是如何认识的?消化不良、腹泻多归属于中医的“胃痞”、“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呕吐”是

消化不良吃什么_消化不良吃什么

消化不良吃什么消化不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除了会腹胀、食欲不振,有时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那么消化不良吃什么好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1、多吃山楂在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一般都可以可以通过吃山楂或者是喝山楂汁的方法来促进消化。我国民间很早以前就知道山楂可以

消化不良怎么办好呢,对抗消化不良的饮食原则,造成消化不良的饮食禁忌,消化不良的分类说明

二、对抗消化不良的饮食原则一、饮食禁忌(一)饮食适宜: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稀饭。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Hash:61ffbee2dcfb4a3efc160a37e7d9687a3856376d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