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6 06:37:5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正确应对少儿腹泻

BY:大叔18岁 2024-08-16 06:37:52 1461 ℃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宝宝患上腹泻后,一般都会出现频繁腹泻、多次呕吐、发冷发热等等的症状,妈妈见到宝宝出现这样的症状,应该带上宝宝立刻就医。那么,正确应对少儿腹泻?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小儿腹泻病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70%5岁以下的婴幼儿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800 000名患儿死于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RV属,常温下存活7个月,耐酸故不能被胃酸破坏。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6个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4(NSP4)近来被证实是一种肠毒素,与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有关。营养状况对轮状病毒发病危险影响不大,改善卫生条件对轮状病毒的预防并不十分有效。

②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多侵犯年长儿童与成年人。

③其他病毒:如杯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引起腹泻,但不是主要病原。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将已知菌株分为5大组。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性大肠杆菌。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黏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

②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黏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产生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ST),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直接侵入小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黏附和侵入结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泻。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O抗原有交叉反应。

④出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黏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vero毒素),引起肠黏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

⑤黏附一集聚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coli,EAEC):以集聚方式黏附于小肠下段和结肠黏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jejun1):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引起。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Yersinia):除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其他: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绿假单胞菌肠炎和变形杆菌肠炎发生。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肠道外感染导致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发热、感染源释放的毒素、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或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同时感染肠道有关。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见于人工喂养儿,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突然改变食物晶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大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大气过热大量出汗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等,均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性腹泻。

发病机制:

导致腹泻症状产生的机制有:肠腔内存在着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但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 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1.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微生物量的多少及其毒力(黏附性、产毒性、侵袭性、细胞毒性等),其中黏附能力对于引起肠道感染至关重要,无黏附力,就无法定植在肠道而致病。

(l)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以轮状病毒为例,病变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致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

(2)细菌性肠炎: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制亦不同。

1)肠毒素性肠炎:由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典型的细菌有霍乱弧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细菌侵入肠道后,借黏附因子黏附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但不侵入肠黏膜产生病理性变化。细菌在肠腔内释放两种肠毒素,即不耐热肠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热肠毒素(stable toxin,ST),LT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二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增多后即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I-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I-;ST则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I-分泌。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甚至溃疡等病变。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 黏液脓血便,以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故亦可发生水样腹泻。一般都有发热、腹痛,甚至里急后重等症状。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即内源性感染,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如乙酸、乳酸等)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透性腹泻);腐败性毒性产物如胺类可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进而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正确对待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非感染性腹泻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喂养不当,如一次进食过多,或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对某些食物过敏,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二是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影响胃肠道功能。三是肠道内双糖酶缺乏。感染性腹泻,以轮状病毒为最常见。秋冬季多发。

判断病情最重要

遇到小儿腹泻,父母不必太过着急,最需要的是冷静判断病情,这会为医生提供许多有用的诊断信息。

一要学会观察大便性状和次数,如果是糊状便或夹有不消化的奶瓣儿,每次量不大,不是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可以暂时不用药物处理;如果是水样便,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见黏液或血丝,应去医院就诊。

二要学会判断有无脱水,可从精神状态、皮肤弹性、黏膜、前囟眼窝、肢端、尿量等方面观察。

排泄卫生尤关键

孩子腹泻期间,卫生尤要注意,腹泻孩子用过的便器要彻底消毒。其次,要护理好宝宝的屁股。腹泻的小儿肛门周围皮肤会发红,严重者出现局部破溃、发炎。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屁股。如果臀部已经发红,清洗后涂一些鞣酸软膏或鱼肝油

饮食营养需保证

腹泻期间,患儿胃口变差,自动饮食减少,而排出增加,肠道吸收障碍,并不需要严格禁食,否则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致病情迁延。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吃母乳,但妈咪们的饮食含脂量要低些;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按平时量喝奶或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给患儿喂食粗纤维蔬菜水果以及高糖食物。但切莫随意进补,只要合理的饮食不仅不会妨碍宝宝的成长,还能促进腹泻的痊愈。

点穴疗法来帮忙

对于轻型腹泻,父母需要冷静对待,从饮食、护理各方面照顾周全,宝宝是很快可以痊愈的;中重型的腹泻就需要寻求医生的治疗了,切勿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这里为各位新晋爸妈介绍一套点穴疗法,可治疗轻型或配合辅助治疗中重型的小儿腹泻,具体操作方法是:①手掌推双侧的跟腱腰眼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以有灼烧感为度;②拇指揉腹安穴(腋前纹头直上1寸内开1寸处),50~100次;③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推第9、10肋间,50~100次。每天做3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即便腹泻痊愈后,也可坚持操作。

Tips

如何判断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尿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若出现昏迷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及眼窝明显凹陷,肢端冷凉,尿量很少甚则无尿,说明患儿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水症状。

切莫滥用抗生素

莫随意止泻,给宝宝乱服止泻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治疗腹泻的正确方法不是单纯止泻,而是要补充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营养不足。此外,非感染性腹泻是抗生素治愈不了的,使用反而会导致因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诱发的腹泻,使治疗更加困难。

宝宝拉肚子偏方

小儿腹泻偏方宝宝拉肚子,您可用这些偏方,效果不错,无副作用。

(1)小米50克,炒黄至透出香味,研细末。2--3克/次,2--3次/日。

(2)鸡蛋壳10克,陈皮10克,鸡内金10克(炒黄)研细末。1--2克/次,3/日。

(3)茶叶2克,小茴香3克,水煎服2--3次/日。

(4)茄子根10克,生姜3片,水煎服1--2次/日。

(5)大麦牙10克,生姜2片,水煎服1--2次/日。

(6)米糠50克,柿干50克,炒黄研末。2--3克/次,2--3次/日。

大蒜治肠炎腹泻一法:

蒜剥皮洗净,用刀削去蒜瓣的头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时,大便后先温水坐浴,再将削好的蒜送入直肠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放入蒜后泻肚即止,五六个小时后排便即成条形。每次放一两瓣,连放两三天,大便可正常。

肚脐敷药治腹泻

白胡椒粉云南白药敷于肚脐上,上面用消毒棉纱盖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伤湿止痛膏封住.

小儿腹泻食疗保健

1,良姜干姜粥:

[原料]高良姜干姜各3~5 g,豆蔻5~9 g,薏苡仁20~30 g,糯米30~50 g。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高良姜、干姜、豆蔻水煎取汁;与薏苡仁、糯米共煮至粥熟时,调入适量冰糖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止泻。适宜风寒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2,荷叶淡竹叶粥:

[原料]鲜荷叶10~15 g(或干荷叶5~10 g),淡竹叶3~5 g;车前草5~10 g,薏苡仁20~30 g。糯米30~50 g,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荷叶、淡竹叶车前草水煎取汁;另将薏苡仁、糯米共煮至粥熟时,兑入药汁与适量冰糖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止泻。适宜风寒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3,鸡内金散:

[原料]鸡内金15 g,山药30 g,莲子50 g,红糖适量。

[制法]将前3昧共研细末,每次取15~20 g煮糊,加入红糖即可。或将药末、红糖调入稀粥中亦可。

[功效]健脾消食止泻。适宜脾胃虚弱而兼伤食型小儿腹泻。

[服法]1次/d,分2次服,连服3~5日。

4,桂圆莲子粥

[原料]龙眼肉(桂圆肉)5~10 g,莲子10~15 g,大枣3~5枚,薏苡仁15~30 g,糯米30~50 g,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大剥去内核。然后将大米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纳入龙眼肉、莲子、大枣、薏苡仁,共煮至粥熟时,调入适量红糖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适宜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5,藿香防风粥:

[原料]藿香3~5 g,防风3~6 g,白术6~9 g,豆蔻5~9 g,生姜2~3片,大米30~50 g。

[制法]先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泻。适宜风寒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6,山药莲子芡实散:

[原料]芡实25 g,山药30 g,莲子50 g,红糖适量。

[制法]将前3味共研细末,每次取15~20 g煮糊,加入适量红糖即可。或将药末、红糖调入稀粥中亦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止泻。适宜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

[服法]1次/d,分2次服,连服5~10日。

7,山药山楂金莲粥:

[原料]山楂10~15 g,山药、鸡内金各5~10 g,莲子20~30 g,大米30~50 g,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粥熟时加入适量红糖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止泻。适宜脾胃虚弱而兼伤食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有哪些

一、抗生素类:这类药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品种很多,选药时医生往往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和便检结果,并结合孩子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这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诸多,如家长心急,擅自加大药量;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这些做法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它最严重的后果是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此,非“细菌性”肠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后患多多。

二、黏膜保护剂:这类药顾名思义,就是能覆盖在肠黏膜上,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并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常用药有思密达、必奇等。服这类药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强调与水调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饭前,而最好在两餐之间;怎样与水调和,务必认真阅读药物说明。这两条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三、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一些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调节恢复肠道的微生态,从而控制腹泻。这类药由于是活菌制剂,切记不能用热水送服和与抗生素同服。另外,这类药重在调理,如患儿单纯消化不良或因肠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迁延反复时,可服用,但疗程要长。

四、中药类:现有的许多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宝宝服药的依从性,应避免饭后喂药引起呕吐,或硬喂导致宝宝强烈逆反,尽量寻求一些宝宝愿意接受的办法,使顺利喂药成为可能。

总之,腹泻患儿如果药选对了,用好了,既能缩短疗程又减轻孩子的痛苦,也有利于他的生长发育。此外,对于腹泻宝宝来说,合理用药很关键,饮食调节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喂养儿的妈妈在喂养过程中,务必要掌握好喂养的时机和分寸,辅食添加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宝宝稚嫩的胃肠再受到侵害。

正确应对少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宝宝患上腹泻后,一般都会出现频繁腹泻、多次呕吐、发冷发热等等的症状,妈妈见到宝宝出现这样的症状,应该带上宝宝立刻就医。那么,正确应对少儿腹泻?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腹泻病因1.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1)病毒感

减少新生儿腹泻妙招

虽然目前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并且也已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母亲健康及泌乳因素的影响,少数婴儿仍然无法获得母乳,只好人工喂养,喝牛奶或配方乳。与母乳喂养儿相比,人工喂养儿发生腹泻的机率更高。其原因除母乳中含有可中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泌

小儿腹泻妈妈们知多少?

秋季气候多变,一些季节性高发病凭借秋老虎的威慑力兴风作浪。幼儿腹泻就是多事之秋的常客,易于9月中旬至12月多发(10月~11月高发),好发于5岁以下(特别是6月龄至2周岁)的儿童。了解秋季儿童腹泻的基本知识势在必行,积极预防和治疗秋季儿童腹泻。儿童腹泻

Hash:acb8bdaf612e7e594ee644dd49cc366ff8ab6e1e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