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07:06:3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BY:大叔18岁 2024-07-17 07:06:38 1138 ℃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在夏季治疗各种冬病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完全可以冬补夏吃,冬季合理进补可以预防各种夏病的发生,起到治未病的功效。那么我们可以吃的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冬补夏吃可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夏季进行适当药膳调补,可事半功倍。有些对膏药过敏的人也可单独用食疗减轻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适合平时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调治疾病,可明显减少复发,延缓病情发展。

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质、质等无机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疮肿毒等。

莲子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 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中医教你冬补夏吃治未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常用药膳配方

常用药膳配方

1、粥食类

(1)补虚正气粥

原料:黄芪30~60g,人参3~5g或党参15~30g,白糖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 (2)落花生

原料:落花生(不去红衣)4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开胃,润肺止咳,养血通乳

(3)红薯

原料:新鲜红薯250g,粳米100~150g,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养胃,益气通乳

(4)龙眼肉粥

原料: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 功效:养心、安神、健脾、补血

(5)桑仁粥

原料:桑椹子20~30g,糯米100g,或冰糖少许。 功效:补肝、滋肾、养血、明目。 (6)糯米阿胶

原料:阿胶30g,糯米100g,红糖少许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

(7)韭菜

原料:新鲜韭菜30~60g,或用韭菜籽5~10g,粳米100g,细盐少许。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

(8)苁蓉羊肉粥

原料:肉苁蓉10~15g,精羊肉、粳米各100g,细盐少许,白2茎,生姜3片。 功效:补肾助阳,健脾养胃,润肠通便

(9)枸杞羊肾

原料:枸杞叶250g,羊肾1只,羊肉100g,葱白2茎,细盐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益肾阴,补肾气,壮元阳

(10)小麦

原料: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5枚。 功效:养心神,止虚汗补脾

(11)甘蔗

原料:甘蔗汁100~150ml,粳米50~100g。

功效:清热生津,养阴润燥

(12)沙参

原料:沙参15~30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 功效: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13)脊肉粥

原料:猪脊肉100g,粳米150g,食盐香油川椒粉各少许。 功效:补中益气,滋养脏腑,滑润肌肤

(14)山楂

原料:山楂30~40g,或鲜山楂60g,粳米100g,砂糖10g。 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

(15)橘皮

原料:橘皮15~20g或鲜者30g,粳米50~100g。 功效:顺气,健胃,化痰,止咳

(16)槟榔

原料:槟榔10~15g,粳米50~100g。 功效:下气,消积,驱虫

(17)冬瓜

原料:新鲜连皮冬瓜80~100g,或干冬瓜子10~15g,新鲜的30g,粳米适量。 功效:利小便,消水肿,清热毒,止烦渴 (18)鸭粥

原料:青头雄鸭1只,粳米适量,葱白3茎 功效:补虚劳,滋阴血,健脾胃,消水肿

(19)猪蹄

原料:猪蹄1~2个,通草3~5g,漏芦10~15g,葱白2茎。 功效:通乳汁,利血脉

(20)安胎鲤鱼

原料:苎麻根10~15g,活鲤鱼1条约500g,粳米50~100g。 功效:安胎、止血,消肿

(21)乌梅

原料:乌梅15~20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上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22)益母草汁粥

原料:益母草汁10ml,生地黄汁、汁各40ml,生姜汁2ml,蜂蜜10ml,粳米100g。 功效:滋阴、养血、调经、消瘀、解渴、除烦

治未病理念的三种认识误区

治未病不是无病找病

中医治未病不是随机性、临时性的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它是一种生活之道,告诉人们要时刻顺应自然,注意养生防病,把治未病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关注健康,防患于未然,绝非无病找病。

治未病不表示中医不重治疗

有些人认为中医只会养生保健不重治疗,所以提出治未病。其实,中医治未病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贯穿和体现在生命全过程中的一种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与重治疗并不矛盾。

治未病的提出,恰恰说明了中医的治疗是高明、超前、充满智慧的,而不是总被动地跟在疾病后面。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立足于随时随地养生预防。正是因为治疗中贯穿和体现着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中医在疾病治疗上与现代医学相比毫不逊色,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 是“慢郎中”。

治未病不等于吃保健品

提到治未病,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吃些保健药品,滋补药品多多益善,这种理解是对治未病的曲解。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达到“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境界。而中药尽管副作用小,但对常人来说同样是不能乱用的,是不得已才用之。

中医治未病并不是让猛吃滋阴壮阳等等保健药品。在确实需要使用中药保健品的时候,应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毋庸置疑,治未病首先应包括在疾病发生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下《素问》原文均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年版《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 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故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 。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

防止疾病的发生。因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正如《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恬忄炎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 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忄炎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则能保持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此外,还可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病邪的侵害,可以用药物杀灭病原体,平素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污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产生,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2 ] 。通过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在“病前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确诊病症。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

时施治,就可阻止这种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如中风之类的病症,多数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避免许多危重症的发生。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也可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作。

中医视点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圣人不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

中医崇尚“治未病”

“未病学告诉人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意在了解各种疾病的致病过程及始发阶段的征兆,识别疾病到来前的危险信号,从而采取防治措施,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国勤向记者介绍说。冬病夏治要重视资料显示,冬病夏治的方法

Hash:2140234c7c5a331d41bb4205987b54df4c367215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