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9:16:4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腿动脉硬化是怎么回事呢

BY:大叔18岁 2024-07-18 19:16:40 1263 ℃

每一个中老年人都需要让自己的液得到循环流动,这样才不会轻易的患上动脉硬化疾病,动脉硬化疾病是和人们的生活作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一定要积极的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那么腿部出现动脉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动脉硬化中医治疗措施

常吃大蒜:每顿饭吃3瓣以上大蒜,坚持吃三个月以上。南方人若畏生蒜辣,可将生蒜沾吃。有位脑动脉硬化患者连续吃生大蒜3个月后去医院检查,脑供血的情况大有好转,头昏脑涨的症状也消失,记忆力也提高了。

葛根粉:将葛根磨粉晒干,每晨起取干粉50克,煮成羹,代早餐食用。或用葛根150克与粳米100克煮成粥(先煮葛根,取滤液与粳米同煮)代早餐。坚持食用3个月即可见效。葛根含黄酮类物质,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确保脑供血良好。

松针:采集嫩松叶生吃,每日吃10至20克,或将松叶阴干,每次用10克泡开代茶饮。坚持半年以上。新近研究发现,松叶含类黄酮,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吃鲜青椒:鲜青椒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辣椒素,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常吃鲜辣椒的人很少患脑血栓病和冠心病

补充叶酸: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叶类蔬菜大豆橙汁。新近研究发现动脉硬化引起的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与患者血浆内高半胱氨酸有密切关系。动物实验也证实,用添加了高半胱氨酸的食品喂养动物,数月后均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症。每天补充5毫克叶酸就能使血浆中的高半胱氨酸转化为对人体 利的蛋氨酸,从而起到防止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每天吃1市斤绿叶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浆或饮一杯橙汁,就可摄取足够的叶酸。

腿动脉硬化是怎么回事呢

(1)高血压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控制心肌梗死发生率提高2~3倍,脑卒中则约4倍。

(2)高脂血症: 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3)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4)抽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

(5)缺少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忙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此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而减轻体重。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得动脉粥状硬化。

动脉硬化保健护理的方法

1、多食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

多种维生素都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在饮食中可多吃些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豆类、蔬菜,主食不要吃得太精,因为谷类的胚芽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E等有益成分。

2、多吃富含、铬的食物

目前是认为钾可保护心血管,而盐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动脉硬化病人,食物不宜太咸,同时要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蘑菇、豆类(黄豆绿豆赤豆蚕豆)、菠菜紫菜莲子苋菜等。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好处,所以,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鱼海参海虾海带、海菜等应多吃。经常食用含铬较高的食物,如豆类、鸡肉、贝类等,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3、适当控制总热量

可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标准范围。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好每天的进食量,但控制饮食应逐渐进行,可结合运动疗法,每月体重减轻 0.5~1千克即可。糖和含糖量较高的糖果、糕点应尽量少吃。

4、少吃高胆固醇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皮蛋等应尽量少吃,特别是血浆胆固醇升高者,更应严格控制,但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量。蛋黄虽然含胆醇较高,但其中含有大豆脂,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以适当食用,但每天不宜超过 2 个。

5、少吃动物油(猪油)

防治动脉硬化应多吃不饱和脂肪酸,要以植物油为主。因为动物油中主要为饱和脂肪酸,所以应尽量少吃,但也不能完全不吃动物油,否则会给全身带来一些其他的不良影响,一般应使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比例在 1:3 左右为宜。

6、少吃多餐、禁烟酒、常喝茶

进食次数多些有利于降低机体的低密度脂蛋白,在保证每天进食总量不变的情况,可安排一天 4~5 餐。此外由于烟酒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故动脉硬化患者应戒除烟酒,但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防治动脉硬化。经常喝茶是可以预防血管硬化的,因为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能减轻血清胆固醇浓度和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有增加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能预防血管硬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常见症状

1.轻微症状期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肢动脉搏动,此时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再检查,常能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由于症状轻微,不易引起患者重视,门诊较少遇见。

2.间歇性跛行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变的发展,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病变动脉只能满足下肢肌肉组织静息状态下的供血。当下肢行走运动时,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组织更多的血液灌 要求,肌肉的酸性代谢产物使小腿产生酸痛的感觉,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行走。酸痛的部位随动脉阻塞的部位不同而不同:髂总动脉阻塞,以臀部肌肉酸痛为主;髂外动脉阻塞,以大腿肌肉酸痛为主;股动脉阻塞,则以小腿肌肉酸痛为主。间歇性跛行有时有季节性差异,冬季外周血管收缩,症状较重,而夏季外周血管扩张,症状减轻。体检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动脉收缩期杂音。病变的发展使间跛距离越来越短,休息时间则越来越长。腹主动脉下段阻塞的男性患者常有阳痿

3.静息痛

当病变动脉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血供时,患者即产生静息痛。疼痛部位一般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夜间及平卧时容易发生。患者夜间疼痛时,下地站立常能缓解疼痛,可能与站立时动脉压增高有关。患者喜曲膝,常整夜抱膝而坐,部分患者因长期曲膝,导致膝关节僵硬,无法伸直关节。此期患肢常有营养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呈蜡纸样指甲生长缓慢且变形增厚,患足潮红但上抬时又呈苍白色,小腿肌肉萎缩。静息痛是患肢趋于坏疽的前兆,应尽快治疗。

4.溃疡和坏死期

当患肢皮肤血液灌注连最基本的新陈代谢都无法满足时,轻微的损伤组织无法修复,坏死的区域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肢体坏疽、坏死。由于此期组织抗感染能力差,感染常加速组织坏死

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措施

1、合理的膳食。在所有的防治措施中,首先应该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合理的膳食尤为重要。

⑴、膳食总热量不能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要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方法为:身高(厘米)-105=体重(公斤);或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正常体重者应小于或等于24。

⑵、超过正常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宜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酒、蔗糖以及含糖食物的摄入。

⑶、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脏、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于油、可可油等。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⑸、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红花油等作为食用油

2、参力比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日1小时,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个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4、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含量,红葡萄酒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5、从幼年开始。不少学者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措施应从儿童期开始,即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亦宜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

动脉硬化的症状_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三、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动脉硬化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众所周知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的自测方法_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的相应部位增大;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动脉硬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如不及时防治,可诱发多种疾病。动脉硬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因此动脉硬化的预防保健是非常有必要的。

动脉血管硬化是怎么形成的_诱发动脉血管硬化的原因

一、诱发动脉血管硬化的原因1.主要原因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1)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

Hash:66f8e20487b675eebaa7da2ceabd47653529ad69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